91视频国产精品_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_久久这里有精品_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

教科文摘 | 陳偉權:STEM教育中,如何利用設計思維為學生賦能?



1.jpg

Timothy Chan(陳偉權):

新加坡管理學院全球教育學術處處長

本文系陳偉權博士在中國教科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STEM教育發(fā)展大會上的主旨報告節(jié)選


從資源、教師培訓、時間、管理等方面來說,我們在STEM教育中面臨很多挑戰(zhàn),我們也聽到很多專家談到STEM教育是什么、怎么推進STEM教育,我們也談到了需要設置哪些課程、應該進行哪些課程創(chuàng)新,從而來更好地實施STEM教育。

但是今天的主題更關注設計思維,這是我在中國第十一個城市談到設計思維。第一次是七八年前,當時我第一次提到設計思維、整合式教學以及跨學科學習,我想這個話題對STEM教育而言仍然十分重要。

我來自新加坡管理學院,這是在1964年由新加坡政府成立的一個學院,我們旨在推動終身學習,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。因為新加坡政府希望國家的勞動力能夠滿足未來30年、40年、50年的挑戰(zhàn),所以我們這個機構給人們提供終身教育,希望他們能夠具備工作當中所需要的技能,在工作一段時候之后接受再教育、繼續(xù)教育。

2.jpg

新加坡管理學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


新加坡管理學院除了學院自己的資質認證之外,我們還跟國際上11個著名大學展開合作,比如悉尼大學、倫敦經(jīng)濟大學等。目前我們有兩個校區(qū),學生人數(shù)達到了1萬8千人,其中有20%的學生來自40多個國家,擁有多元化的教職員工和團體。

3.jpg

SIM全球教育

從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開始,我們就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,我們要給學生提供整體性教學,學習可以在課堂里面發(fā)生,但是更多的學習知識是在課堂之外發(fā)生的。


為什么要推廣STEM教育?

首先最基本的一個認知就是STEM教育是為了發(fā)展一個STEM素養(yǎng)社會(Bybee, 2013)。知識、技能和態(tài)度是STEM的關鍵,希望我們的市民能夠擁有識別問題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知識,了解STEM學科如何塑造我們的物質、智力和文化環(huán)境,并且能夠基于STEM相關的一些詢問來做出基于證據(jù)、基于一些論證的結論,同時也希望我們的公民愿意作為具有建設性、關心和反思精神的公民參與與STEM相關的問題。

4.jpg

大概有10-15%的勞動力,他們會從事STEM相關行業(yè),STEM教育對于他們來說很重要。剩余約90%的人口,他們可能沒有在STEM相關的行業(yè)工作,但是他們仍然應該知道STEM相關的一些政策、原則,這也十分重要。

很多國家都已經(jīng)認識到STEM教育是國家的一個教育基礎,也是國家經(jīng)濟增長的基礎。因為STEM教育可以促進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使國家的經(jīng)濟更加有競爭力,我們也注意到很多國家的教育部會非常關注STEM的發(fā)展。

圖1是STEM教育在不同國家的發(fā)展折線圖。我們看到桔紅的線和深藍色的線,向上走的都是像中國以及印度這樣一些國家。根據(jù)教育研究,這些國家都是目前發(fā)展非??斓膰?,他們非常關注STEM的發(fā)展。

5.jpg

圖1:STEM在不同國家的發(fā)展


STEM教育沒有贏得學生們的心

在2000年至2010年間,與STEM相關的工作比非STEM工作的增長速度快了3倍。到2025年,美國必須填補350萬個STEM職位,其中200萬個職位由于找不到所需技能的人才而無法填補(Weiner, 2018)。

到2030年,英國將有超過700萬個需要STEM技能的工作(OECD,2011年)。89%的STEM企業(yè)都在努力招募人才,新的STEM角色預計在未來10年內翻倍(STEM Learning,2018年)。

新加坡56%的雇主表示招聘困難,特別是在工程和IT部門,這恰好是最難填補的十大行業(yè)中的兩個(Manpower Group Talent Shortage Survey 2018)。馬來西亞科學研究院估計,到2020年,科技領域將需要100萬人(Lim, 2019)。印度尼西亞面臨的技術人才短缺威脅到其有前途的技術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,估計其未實現(xiàn)的產(chǎn)值將帶來218億美元的經(jīng)濟影響(Korn Ferry: The Global Talent Crunch, 2018)。

6.jpg

圖2:FUTURE OF WORK? THE GLOBAL TALENT CRUNCH (Korn Ferry, 2018)

從圖3中可以看到STEM職業(yè)收入是很高的,STEM職業(yè)比非STEM領域的收入高出12-30%。美國STEM相關職業(yè)收入是6萬5千美金,非STEM工作收入是4萬2千美金,STEM工作收入更高。

7.jpg

圖3:The Smithsonia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(SSEC)? ??

但是在新加坡有很少的學生愿意從事STEM相關職業(yè)。在新加坡我們做了一份調研,只有9-18%的人選擇了物理、數(shù)學,很多人選擇了銀行以及服務業(yè),很少的人選擇了科學方面(The Straits Times, APR 6, 2019)。在馬來西亞,STEM課程在中學,選擇STEM課程的人數(shù)數(shù)量一直在穩(wěn)步下降 (CIPD, 2019)。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中學學生不愿意選擇STEM相關的課程。他們在小學的時候還是對STEM相對感興趣的時候,他們到了青少年的時候,就對STEM失去了興趣。

與過去的50%相比,現(xiàn)在上科學課的學生不到21%(Ase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, 2017)。在13至17歲之間的女孩中,只有9%的女孩對STEM相關的職業(yè)感興趣 (Junior Achievement and Ernst & Young LLP, 2018)。在別的一些國家,我們也發(fā)現(xiàn)很多青少年不愿意在中學階段關注STEM相關課程,所以對他們來說,很難讓他們一直保持對于STEM專業(yè)的興趣點。

STEM專業(yè)保留率低,為什么他們失去了興趣點?

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愿意去花時間努力工作。他們告訴我,他們的老師并沒有去關注這些課程領域一些日常的使用,他們也說老師很少教他們進行解決問題的方法,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,所以覺得這很難,他們不愿意自己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所以即使學生知道它在未來很有用,但是也不愿意學它。

對于很多學生來說,他們想要去做一些非常容易并且有趣的工作,比如說從事汽車制造業(yè)。還有一些學生覺得STEM相關課程脫離生活,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找不到學習的樂趣,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樣的課程。

8.jpg

“We Haven’t Won the Hearts of Students.”? (McAllister, 2014)

如果STEM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有意義,會激發(fā)起學生的興趣。

在這樣一種認知下,我們要重新設計STEM相關課程,我們要讓STEM教育在心理上、興趣上,能夠再次吸引我們的學生。有人呼吁在社會需求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構筑STEM學習(Zeidler,2014)。把STEM課程放在社會的背景下,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利,有更多的聲音能夠被聽到,幫助他們去進行反映。因為沒有反饋的話,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工作,要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和目標。

在這里我們要說到課程設計,很多時候我們告訴學生,他們可能不一定在一個問題當中只找到一個解決方法,應該找到多種解決方法。我們要讓學生有學習的思想性,讓他們能夠順著這條線找到它的源頭,也允許他們有失敗,因為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。

設計思維包括多個方面的價值觀:具有好奇心和創(chuàng)造力、尊重和接受思想的多樣性、接受不確定性、擁抱實驗-原型文化、寬容失敗的、把失敗看作是學習的機會、彈性和韌性、關注人的價值。


設計思維的過程

設計思維是以人為本的基于查詢的創(chuàng)新過程和一系列的心態(tài)及工作態(tài)度,創(chuàng)造性地解決問題,以技術可行和商業(yè)可行的方式滿足人們的需求。

它不急于馬上尋找方案,而要先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。并不局限于一種解決方法,而要從人的需求出發(fā),多角度地尋求創(chuàng)新,最后再收斂成為真正的解決方案,創(chuàng)造更多可能。

設計思維向學生提供了一種創(chuàng)新的方法論,核心是以人為本。

設計思維基于以下五個原則:

知道學習的原因;

通過反復試驗的經(jīng)驗學習;

學習的決定權在學生手里;

喜歡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;

從基于問題的環(huán)境中學習。

一般將設計思維分為5個方面,分別是:共情、定義問題、探索、設計原型、測試驗證。雖然過程遠遠不止這五點,但主要以這五個方面為主。首先我想強調的是,這五個方面不是五個連續(xù)的步驟,不是1、2、3這樣的模式,應該是一種流動的過程。

9.jpg

設計思維的過程


1.同理心&設身處地地為處在問題核心的人著想

當你要解決這個問題,首先要去看看誰是問題的受眾,他們要得到什么樣的幫助?

對處于問題核心的人來說什么最重要?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?他們感覺如何,他們的背景是什么?

在共性的階段,一個關鍵的步驟,就是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培養(yǎng)一種非常強烈的興趣,即對我們正在為之設計產(chǎn)品或服務的人進行了解。

10.jpg

共情圖

我這里列出了一個共情圖,你要感受他們的感受,你要思考他們的思考,你們要看到他們所看到的東西,然后要找出他們的痛點。

2.定義&清楚地說明問題

根據(jù)你對用戶的了解重新評估問題,在與用戶建立了共情、充分了解了用戶之后,就應該用清醒的頭腦去定義用戶的問題了。

在這個問題的背景下,這個人有什么具體的需求?

這個階段綜合了一個人的同理心和發(fā)現(xiàn),形成重要的用戶需求和有意義的見解。

設計思維在質疑的過程中幫助我們:質疑問題,質疑假設,質疑暗示。

3.形成概念&頭腦風暴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

突破常規(guī)界限,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案。

沒有判斷——在這個階段沒有所謂的壞主意。

協(xié)作發(fā)生:將有關挑戰(zhàn)及其背景的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。

4.原型&培養(yǎng)思考能力,測試學習能力

原型的解決方案,

用表格來表達你的想法。

你希望他們能夠體驗它。

嘗試讓想法更有活力,盡管可能經(jīng)常失敗。

5.檢測&測試以反映、改進你的解決方案

向他人展示你的想法并收集反饋。

你們的方案怎么樣?

需要加強和改進什么?

獲得用戶的反饋,反思并做出調整。


原型給你失敗的機會,失敗是再自然不過的。在學生學習過程當中,他們一定要知道失敗是生活必經(jīng)之路。失敗的特別之處在哪里呢?你這次失敗了,并不意味著你需要放棄。

人們距離自己最重要成功之前可能要經(jīng)歷很多次失敗,當然開發(fā)者也許在試10次、20次、30次的時候,他可能就想過要放棄,但是在原型的過程當中,我希望學生能夠有不屈不撓的精神。

我關注的不是最終的產(chǎn)品,最終的產(chǎn)品可能是完全無用的,我關注的是這個過程,我關注的是從學習者的需求里面學習的過程、作為一個團隊去學習的過程、去管理這個項目的過程以及不斷嘗試的過程。所以通過這樣一個過程,我希望學生能夠學到知識,這是一種生活方式。

當學生完成一個設計思考項目時,他們必須保留一個日志,包括他們的反思和學習。學生必須要進行反思,學生必須要告訴我,在這個階段你學到了什么?如果你有時間,如果你要再重新來一次你會怎么做呢?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,它的結果就會帶來不同活動的可能性。

學生在進行設計思維項目的團隊合作時,應反思自己是否應用了一些基本的倫理原則:

尊重個人和他們做出獨立選擇的權利。

要有益處:要做好事,不要做壞事。

要公正:公平地對待他人,公平地分配利益/負擔。

關懷:運用同情心和解決方案,這將創(chuàng)造最大的好處。

設計思維培養(yǎng)了學生的創(chuàng)新能力、批判性思維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和決策能力,培養(yǎng)學生識別和開發(fā)潛在新技術的能力。通過培養(yǎng)學生的溝通、合作和移情能力,幫助他們更好地一起工作,幫助他們擁有健康的生活。


性格框架

人格發(fā)展是指美德(品質)、價值觀(信仰和理想)的獲得和強化以及為全面發(fā)展的生活和繁榮的社會做出明智選擇的能力(Fadel et al.2015)。人格發(fā)展是學習如何恭敬地傾聽他人的立場,克服偏見,合理地就與他人情緒或觀點不同的問題表達意見。

對于學生性格的培養(yǎng)就是教會他們如何能夠尊重對方,去傾聽別人的想法,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把學生放在小組里工作。有的學生非常出色,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很棒的圖畫形式展示出自己內心隱藏的想法,我們要教會學生多跟別人溝通自己的想法,克服各種各樣的偏見。

在性格框架當中有六個關鍵的組成部分(Fadel, 2015):

11.jpg

Six Essential Qualities identified in the Character Framework by the the Center of Curriculum Redesign? (Fadel, 2015)

正念:自我意識、觀察、反思、同理心、關懷、洞察力、社會意識等。

好奇心:開放的思想、探索、自我指導、動機、主動性、創(chuàng)新、好奇、欣賞等。

勇氣:勇敢、決心、自信、冒險、堅持、樂觀、靈感等。

韌性:毅力、勇氣、堅韌、足智多謀、自信、適應性、處理不確定性、靈活性等。

道德:正直、尊重、公平、包容、寬容、接受、真實、樂于助人、有公民意識等。

領導:職責、責任、組織等。

當然在每一個子項之下還有很多其它具體的概念和素質,比如第一項正念,我希望學生能夠有共情感,能夠學會反思;在好奇心里面學生要有探索的精神,要愿意主動去做一些事情;在勇氣這一欄里面學生要勇敢、有自信、能去做決定;在韌性這里,學生要有足夠的適應性和靈活性;在共情的階段,當我們要求學生去跟別人共情的時候,我們希望他們能夠站到對方角度,了解對方需要什么、了解對方的痛點是什么,也就是說學生需要去組織自己的想法。

12.jpg

人格發(fā)展


永遠沒有一個單一的解決方案,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、多重的解決方案,我們希望學生能夠保持誠實、尊重別人、公平公正、包容,包容那些有其他不同觀點的人,要互相幫助。

設計思維促成學生角色框架的建立,如圖所示:

13.jpg

DESIGN THINKING TO FOSTER CHARACTER DEVELOPMENT

設計思維培養(yǎng)了21世紀教育的四個關鍵維度(Koh et al, 2015) :

社會文化維度,需要協(xié)作能力等技能;

認知維度,包括批判性和創(chuàng)造性思維、冒險和在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解決問題;

元認知維度,強調自我評估、反思和其他自我調節(jié)技能;

生產(chǎn)力維度,包括真實的任務和真實產(chǎn)品的開發(fā)。


STEM不僅僅是STEM

STEM不僅僅是STEM,它不僅僅是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數(shù)學本身,STEM是讓這個世界變得不同。

這是我們經(jīng)常跟學生去講的,你可能不會從事STEM相關的工作,但是你可能會去做一些決定,而這些決定里面就會涉及到STEM的部分。比如說我們要成為工業(yè)4.0里面的一個合格的公民,我們就要有這個STEM意識。喬布斯曾經(jīng)說過在蘋果的DNA里面技術本身是不夠的,技術必須跟人文科學,跟人類學結合起來,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心靈歌唱。

我們的教育部部長曾經(jīng)在新加坡發(fā)表過一篇著名的演講,在這個演講當中他提到:

“我們要培養(yǎng)年輕一代,讓他們勇于提問、勇于尋找答案,要學會如何去問問題,而不僅僅學會如何去回答問題。讓學生敢于創(chuàng)新,讓學生勇于解決新的問題,為未來創(chuàng)造新的機遇。同樣重要的是,我們希望幫助年輕人建立一套健全的價值觀,使得他們有堅強的意志和韌性,能夠處理生活當中不可避免的挫折,而不被過度的沮喪影響意志,所以,他們就會愿意努力工作來實現(xiàn)他們的夢想。”(Ng Chee Meng, Minister for Education , Singapore)

通過性格培養(yǎng)和授予學生自主的權力,我們可以扭轉學生在STEM領域的消極和不投入狀況。